職業病防治,在困境中突圍
省安監局黨組書記、局長郭唐寅多次在全省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強調:“職業健康事關勞動者的尊嚴,事關千萬勞動者的切身利益,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,是廣大安監人必須干好干出成效的良心活!”目前我省職業病防治工作形勢比較嚴峻,職業健康監管工作任重道遠。困境有哪些?突圍出路在哪兒?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為此做了深入采訪。
困境:職業病危害,舊病未除又添新患突圍:多管齊下,狠抓重點行業專項治理
一組數據,讓人坐立不安。
我省作為全國重要工業基地,職業病危害涉及的行業廣泛,既有傳統產業,也有新興產業,涉及礦山開采、化學化工、石英砂加工、電子制造、石材加工、冶煉、水泥、紡織、箱包加工、制鞋、船舶修造、建筑安裝、家具制造、汽車制造等30多個領域。據不完全統計,全省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企業有近20萬家,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約200萬人。2016年新發職業病達900余例,較2015年增長逾20%。“面對形勢嚴峻,必須多管齊下,注重源頭管控職業病危害風險,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。”省安監局職業健康處處長趙樹祥說。
新政頻出,不斷觸及企業的神經。2017年國家安監總局修訂出臺職業病防護設施“三同時”監督管理規定,省安監局結合湖北實際,完善了具體實施辦法,強化建設單位主體責任,要求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開展“三同時”工作(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、同時施工、同時投入生產使用),從源頭上管控職業病危害。
近2年來,全省每年開展職業病防護設施“三同時”建設項目數量都達到了1000余家,與《職業病防治法》修改前每年全省僅數十例相比,變化明顯。與此同時,一項針對職業病防治的“步步為營”戰略也鋪陳開來。鎖定重點領域,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,每年將2至3個重點行業領域納入治理范疇,逐年鞏固擴大治理范圍。從2011年至今,我省已在礦山、危化品生產、石材加工等18個重點行業領域開展了專項治理,參與治理企業達2萬多家。
2015年、2016年,國家連續2年在我省召開全國職業健康工作會議,組織各地學習交流我省職業健康監管工作的先進做法。省安監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閘源虹表示,我省已初步形成職業病防治工作基本格局,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工作不斷推進。
困境:企業責任員工防護意識均不強突圍:示范引領,營造職業病防治氛圍
記者隨檢查組到羅田某企業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時,看到了引人深思的一幕。“能介紹一下你們廠的職業衛生工作情況嗎?”“我們廠區每天安排有專人掃水掃地,食堂衛生條件都是達標的,員工自備碗筷,都經過消毒了的。”明明是以防治職業病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健康工作,企業負責人的理解卻與實際大相徑庭,折射出部分企業對職業健康工作思想上不了解、不重視,自然更談不上落實防治主體責任。
在丹江口市一家電子制造企業車間,檢查組看到員工按規定佩戴各項防護裝備。可當檢查組離開后記者返回車間卻發現,有的員工摘掉了口罩、耳塞,原本一直開著的排風扇也關掉了。原來,剛才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應付檢查。
檢查組專家說,企業明知存在職業病危害卻舍不得投入,勞動者職業病危害防護意識淡薄,是當前我省職業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難題。
通過加大執法力度,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。去年底,省安委會在多地開展職業健康專項執法檢查,全省共檢查用人單位6559家,下達執法文書5780份,發現問題和隱患19668項,停產整頓115家,提請關閉20家,行政處罰358.6萬元。讓企業深切感到“動了真格”。武漢東風涂裝設備有限公司不依法申報職業病危害項目、擅自停用職業病防護設備等,被依法處罰30萬元;當陽市湖北華強化工集團不依法落實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,不依法開展定期檢測、評價,被依法罰款17萬元。
職業病是看不見的隱形殺手,人們重視看得見的“紅傷”,忽略看不見的“白傷”。為了營造重視職業病防治氛圍,我省在各地工地園區、重點企業及車站、廣場等人員流動場所開展職業病防治知識咨詢和宣傳,同時開展“職業衛生管理規范化企業”創建活動,樹立典型,提升職業衛生管理水平,有效預防、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。“讓職業病入腦入心,千萬雙眼睛看護一份健康。”省衛計委綜合監督執法局副局長、省職業衛生專家庫專家李玲介紹,目前我省已初步構建起較完整的職業健康服務網絡,實現了體檢機構縣縣覆蓋、診斷機構市(州)覆蓋的工作目標,方便勞動者就近得到職業健康檢查、職業病診斷和鑒定。
本月出臺的《湖北省職業病防治“十三五”規劃》目標要求:重點行業企業個人防護用品佩戴率要達到95%以上、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率要達到85%以上、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要達到95%以上;企業主要負責人和職業健康管理人員培訓率要達到100%。
困境:機構建設滯后,能力尚需提升突圍:一體化監管,拆除籬笆形成合力
“過去,職業健康監管人員經常單打獨斗,一兩個人管一個縣的幾百家企業,面對龐大的接觸職業病危害人群,難免力不從心。”對于以往的那份監管痛楚,麻城市專職職業健康監管人員熊玲記憶猶新,她說,“現在不一樣了,通過一體化監管執法,將職業健康檢查納入每次安全生產檢查中,監管力量一下子提升了一大截。”
職業病防治起步之初,就面臨著監管力量不足的困境。2011年12月31日新修訂的《職業病防治法》正式出臺,明確了作業場所的監管主體為安監部門,但兩級安監部門內設機構及專職人員還是“空白”。
經過近幾年不懈努力,各市州安監部門都設立了職業健康監管機構,65%的縣(市、區)級安監部門設立了職業健康監管科室,90%的縣(市、區)落實了專職監管人員。從無到有,搭建了職業病防治監管力量的框架體系。但仍存在機構人員建設相對滯后,專職職業健康監管人員不足,業務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監管任務需要等“瓶頸”。